ENGLISH

返 回

宏观逻辑变化或开启新一轮大宗农产品价格周期

来源 : 金融界时间 : 2021-12-01浏览 :

过去的大宗农产品市场始终围绕政策导向展开,价格上有顶下有底,保障作用突出,而商品作用较弱。而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资本推动作用的增强,农产品市场的政策调控更加趋于谨慎,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稳产保供成本的增加和生产效率长期较低的矛盾难以调和,缺乏有效的市场化手段引导产业走向高效。对于农产品价格的分析判断,或许也要从过去单纯的供需二元关系向更加深层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寻找答案。

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约束将快速到来

当前我国正在面临从生计农业向商品农业进一步过渡的阶段,过去30年实际上是将生计农业产业逻辑逐步淘汰的过程,而近几年这一趋势则表现为加速迹象。一方面是农业要素资源降低成本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是国内农业内生动力不足、成本效益持续下降下的政策导向。过去认为的农业政策市在未来一段时间或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而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国内农业产能过剩格局下的需求约束。

政策关键期决定未来国内农产品市场格局

宏观层面来看,国家着力在加强农业种源技术的投入,而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则通过多边贸易体制机制来实现国内农产品出海的战略布局。比如“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到种业振兴、六部委联合印发首部绿色农业发展规划、RCEP等贸易协议的建立等等。

从长周期来看,农业资源大国最终必然要走向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中来,以平衡其国内相对有限的需求和不断增长的供应间的矛盾。因此在这一点上,政策对市场因农产品价格波动引发的通胀预期管理,除了价格本身,仍需考虑本身的产业结构特点和长期的发展模式。就国内粮油畜牧产业而言,粮食及畜牧的生产、养殖效率还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手段进行提升,进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未来长期政策支持或将从财政补贴手段转向对技术提升的奖励,中期的市场调控也将从控制价格区间向稳定供应预期转变。可以认为,新的农产品宏观趋势正在构建,市场需要重新寻找供需关系均衡,而市场的管理者对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敏感度或将有所降低。未来更多的通胀风险应对将更倾向于,控制宏观失业率水平与通胀率的关系曲线趋势。

重新审视农产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

关于农产品通货膨胀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成本推动,二是需求扩张。而这两者间又因为经济行为的复杂性形成了相互影响,使通货膨胀从静态现象变成了内在不断动态变化的复杂经济问题。所以讨论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也同样变得复杂,不过这其中最需要关注的一点就是货币政策效应。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能够给农产品价格上涨形成基础,再叠加农产品自身的供需结构,就容易推升其价格的上涨,形成直接成本推动下的通货膨胀。这一逻辑也适用于其他商品价格上涨的解释。

结合2020-2021年国内商品市场的行情走势,能够看到,前期成本端的上涨主要在于2020年疫情引发短期供需错配关系的存在,同时加上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和货币、财政政策的相对宽松,共同推涨了农产品价格。而进入2021年,由于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原油、天然气供给收紧形成的能源危机,并且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仍未退出,通胀风险开始向国内传导。尽管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货币宽松政策逐步退出,但进口原料成本直接推升了国内商品生产成本,2021年下半年工业品和农业品价格走势分化,工业品价格快速上涨,农业品持续回落,CPI、PPI剪刀差逐步拉大,产业链上下游成本传导不畅。这里面隐含了出口需求强劲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双重构成,而随着出口驱动减弱,上游成本必然要传导至居民消费领域,也包括农产品在内。

能够看到,四季度以来,国内CPI指数止跌回升,除燃油之外,生猪、鲜菜、玉米、小麦价格均形成上涨态势,农产品通货膨胀预期正在增强。所以回到实际中来,再看当前基础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用供需关系解释或较为乏力,短期的博弈行为也似乎在向着长期趋势走去。同时货币供应方面10月央行M2总量增速同比回升,但M2-M1有所走阔,进一步表明当前的市场需求不足,所以货币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后续也将加强。可以预计,如果没有货币政策扰动,2022年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将必然取决于成本的推动,价格保持温和上涨;而如果货币政策仍有影响,那么国内新一轮的农产品周期形成则不可避免。